随之出现的,是一波波离沪潮。
先是买票难。
因为列车尚未完全恢复运行,所以能放出来的票并不多。
男孩说,票太难抢了。
因为“封城”这两个月,他们过得实在是太难了。
候车大厅里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是三月份来的上海。
但对于夫妻俩来说,能买到票,能安稳坐在车站等候发车,已经令很多人羡慕了。
队伍长长的,一眼望不到头儿。
还有的人,因为没能买到票又无处可去,干脆提前来到火车站等着。
等新的放票信息,等一线希望。
这几天,火车站外的地方到处都是拖着行李的人。
为了抵达火车站,很多人开启了“跋山涉水”般的行程。
24公里,他走了足足7个小时。
她说,徐家汇是有车过来的,车不多,她问了,费用太高了。
因为不熟悉路况,她开着导航,边找路边骑行,骑了13.5公里,才终于抵达。
而这并不是个例,这些天在上海街头上,随处可见步行拖着行李的,骑行拖着行李的。
他们用单车拖着全部家当,开始了新一轮的跋涉。
这几天,看到有一个小哥哥,用共享单车拖着重重行李前往车站。
他身后背负的,也许正是自己在这座城市全部的梦想与希望。
这两天,在一公交站台的始发站,传来了女子悲切的哭声。
他们是一个6人小团体,3月份来上海做泥工。
才干了十几天活,就发生了疫情,他们被封在工地六十多天。
好不容易等到解封的消息。
他们着急地抢票、打包行李,做核酸,在深夜步行整整三小时,才来到公交始发站。
他们本以为这下可以顺利去火车站了。
上不了这趟公交,就意味着赶不上中午的火车。
记者问他们:那赶紧再买票啊。
他们说:哪里能买到票,底下人都抢着,我们托人才买到的票。
记者再问:一定要回去吗。
他们说,要回去,再不回去,家里的麦子就赶不上收了。
说着说着没忍住,这个七尺男儿哭出了声。
回不了家,今年的收成就没了。
人都说,世人慌慌张张,不过为几两碎银。
可就是这几两碎银,能解世间万种慌张。
外地人背井离乡来上海打拼,谁不是为了多赚一点钱,谁不是想着能让家里人过更好的生活。
家里收不了麦子,上海高昂的花销,挣不到钱的日子,都成了压垮打工人的一根稻草。
在上海,有一名外卖骑手,叫余林。
有位吴先生因为联系不到车,决定步行20公里前往车站。
余林见状后,立马联系到了他,跟他说,自己可以送他去车站。
随后,将他的行李放在踏板上,载着他赶往目的地。
他对吴先生说:“得赶紧把你送过去,多帮一个是一个”。
记者联系到余林时,他已经送了十几位旅客抵达车站。
他们说,不要钱,只是看着他们的风餐露宿感到心疼。
谢谢他们来过上海。
还有热心市民得知情况后,自掏腰包买了几十盒盒饭,赶来送给旅客,好让他们在离开上海前,能吃上一顿晚饭。
他说,我能有多大能力我就买多少份,直到送完为止。
很多人看着他们的付出,看着看着就哭了。
更有不少人,徒步几十里地,只想着快点到车站,别误了车,别回不去了。
还有太多人,滞留在车站门口好几天,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境地。
也许这两个月,太多人受苦受累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让这群离开上海的人,感受到最后一点温暖。
疫情虽然带给我们太多辛酸苦累,但最难的时候,总有一群人愿意倾囊相助,让善意和温暖在这片土地上蔓延。
如今,疫情虽得以控制,但还有太多人,正做着离开上海的准备。
不为别的,只为能找到一个地方,从此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处游离,免我无枝可依。
曾经那些颠沛流离的瞬间,也许是在教会我们,珍惜和平安稳的生活。
我知道疫情三年了,太多人在这其中被消磨掉了耐心,太多人被经济的重担压垮了脊梁。
好让这个世界,充满生生不息的希望。
很快,离沪的门槛就没有那么高,前往车站也不必经受那么多磨难了。
你看,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
相信疫情一定会消散的,相信我们面临的坎坷与困顿,终有一天会化险为夷。
未经旺旺屋正式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侵权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