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之而来的,是子女的嫌弃、敷衍,甚至毫不留情的指责、谩骂。
不用想都知道,和儿子相伴的这几年,这位母亲吃了多少苦,又受了多少委屈。
这世间多少父母,自从有了儿女,一生被“爸爸”“妈妈”这句称谓捆绑。
刘声东在给母亲的祭文里有段话:
在你想要发火时,想一想母亲十月怀胎的苦,想一想父亲赚钱养家的难。
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指责,就能温暖他们的心,平复他们的累。
前两天看过一则视频。
等到十二点多,她进了屋,上了炕,就再也没有起来。
直到邻居来串门,这才发现,老人已经大限将至了。
惋惜道:早知道那天说什么也不会外出的。
写到这里,想起季羡林。
可惜,已经晚了。
母亲留下的两句话,季羡林看一次,痛一次。
他开始后悔不该离开母亲。
可一切都太晚了。
所以,趁着还能尽孝,趁着时光尚好,多打几个电话,多给父母一些陪伴吧。
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一生的遗憾。
于是跟老人说:你的手机没坏啊。
不料老人一听就哭了:手机没坏,我怎么接不到孩子打来的电话啊?
维修人员一时语塞了,听到这个故事的我,内心也五味杂陈。
这些年,我们不断提着孝道,说要对父母好一点。
有的人一气之下离家远行,久久都不愿见父母一面。
提问者是一个年轻人,因为父母身体不好且没有积蓄,他每个月都得给父母一点钱来养老。
本着将资源向自己和后代倾斜的原则,他想放弃父母,和他们一刀两断。
这样,就不会将资源浪费在他们身上了。
此话一出,评论区里指责一片,有人评判说:
万一生活真有了不顺,一个连爹妈都能抛弃的人,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小舍得》中有一个场景。
夏君山带着儿子回母亲家过年,他和母亲常年关系不好,彼此的关系也冷冰冰的。
那当爹妈应该是什么样?
母亲愣住了,眼神中有不解,也有错愕。
可回过头想一想,谁的人生没有坎坷,谁的情绪没有起伏,谁又能做个一辈子都不犯错的人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大部分父母,他们也都曾倾其所有,想着助我们一臂之力,他们也都曾殚精竭虑,想着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而我们,从小没有忍饥挨饿,没有流离失所,少有看人眼色,靠的,全都是父母的庇护。
我们是踩着父母的肩膀,才走到今天的位置。
倘若可以,试着消解那些过错,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吧,少一点怨言。
生养之恩,就是这世上最大的恩情。
与父母和解,是为人儿女一生的修行。
而你对父母所作所为,不光会影响今生你与父母的关系,也会影响日后孩子与你的关系。
你对待父母的态度,就是你的孩子未来对待你的态度。
朋友小琳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说在孩子三岁那年,她带着孩子回娘家住了几天,许是因为在娘家放松了。
杯子里没水了,她会大喊一声“爸,给我倒水”。
桌子上没水果了,她会冲着妈妈撒娇“妈,再切点水果呗”。
才住了两天,她发现儿子变了,先前能自己做的事,现在不是招呼姥姥姥爷做,就是等着爸爸妈妈做。
这时她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自己的行为,也将折射到孩子身上。
多年后,当我们成了父母时,孩子就成了我们。
你对父母的态度,就是你为孩子在对待你的态度上,所着墨的本色。
倘若可以,试着做到这“三不要”,能改善你与父母关系的同时,也能改善你的家风。
一、不要让父母孤苦度日,多些陪伴
于是,张奶奶每次都会在儿子回来的时候,在日历上做个标记。
每次看着她眼巴巴地依在门框上,我心里都说不出的难受。
为人父母,他们辛苦一生,为的不过是儿女康健,求的不过是能在年迈时,孩子多来看几眼。
倘若时间允许,多回家看看父母,倘若时间有限,抽空打个电话,拨个视频,和父母多联系。
二、不要将坏脾气给他们,多些耐心
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妈妈带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问孩子:上次你说的添加好友在哪里,我怎么找不到了?
没想到孩子劈头盖脸一顿骂: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还是不懂,学不会别学了!
说完重重地摔门离去。
时代在发展,他们在老去,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很正常。
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吧,就像小时候,他们一遍遍教你穿衣、写字一样。
三、不要总抱怨他们迟缓,多些体谅
话虽扎心,却也深刻。
别忘了,父母是你来时的路,是你路上的灯。
是你人生的底气,是你背后的依靠。
未经旺旺屋正式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侵权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