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啊!”
“有多爱呢?”
……
公园一角,听到一对母子谈话,心里五味杂陈。
如果问哪个瞬间,最让父母崩溃?
妈妈摇摇头,终于松口,“走吧,走吧,去小店买玩具。”
孩子的情绪,这才渐渐平复。
至于那些不被允许的,依然不能妥协;那些孩子该道歉的,则必须道歉。
父母们不以为意,总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明白道理。
特别欣赏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邓莎的做法。
坊间有一句老话叫做:孩子不皮不聪明。
可若孩子太淘气,也令父母头疼不已。
父母不同的应对方式,培养出不一样的孩子。
随着一瓶墨水泼下楼,楼下住户全部遭了殃。
比起指责和打骂,让孩子挨门挨户道歉、一起洗衣服的方式更让孩子铭记在心。
孩子闯祸,惩罚的确是教育的必须手段。
但智慧型的父母,却会接纳孩子犯错,并将犯错的时机作为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时机。
于是,有些父母企图用言语刺激孩子,期待孩子在激将中矫正;有些父母则雷厉风行,当即逼着孩子,立马改正。
效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在父母的硬手腕下,孩子却变得越来越胆小懦弱。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那一句句“你真没用”、“你真懦弱”的言语刺激,只会给孩子贴上认知标签,他们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也就越胆小怕事,逃避现实。
爱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懦弱,因为没有谁能与生俱来就强大。
少一点宠溺,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恐吓,多一些爱意。
给予孩子支持与底气,孩子才会拥有探索世界的决心和勇气。
你能接纳自己的孩子平凡吗?
说释然,是假的,丁延庆也不甘心过,他曾逼着孩子高压学习,也的确帮助孩子追回一些成绩。
最终,丁延庆做了一个决定:放弃高压强制学习,接纳一个平凡的女儿。
这番肺腑之言,或是对所有身处教育焦虑中的父母最好的箴言。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一样个性的孩子。
想起皮克斯动画《飘》里的那个小男孩,他不过有着会飞的超能力,但是自从发现孩子的不同后,这位父亲陷入了焦虑与恐惧。
所有的做法,只为不让邻居视孩子为“怪物”。
终于,孩子不堪束缚,在一次外出时,趁父亲不留意,快乐地飞上天自由玩耍。
字字戳心,振聋发聩。
爱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个性。
特别欣赏的纪录片《零零后》中,一个叫“一一”的孩子,她喜欢独自玩耍,父母却从不以为意,反而告诉她:你有独自玩耍的权利。
当孩子说“我要去月球”,作为父母的你,第一反应如何?
梦想的种子从此悄悄埋下,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小男孩在成长中不断制定目标、计划并付诸行动。
梦想成为理想,最终,这个男孩成为了人类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
成人眼中的不切实际,对孩子来说,却会像一个芽苞,在心底悄悄滋长。
林语堂说过:
童年是梦开始的地方,爱孩子的父母应当为孩子的梦想保驾护航,呵护孩子的梦想的种子,梦想才能有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如果满分100,你会给孩子打几分?
那一角缺失的分数,大多是孩子不尽人意的地方,不爱卫生、犟嘴、不听话……
妈妈们在吐槽孩子的时候,眼里看到的全是孩子的缺点,哪怕多给一分,都担心孩子从此骄傲。
孩子的心里,妈妈无价至上;孩子的眼里,满满都是妈妈的优点:漂亮、温柔、辛苦……
“妈妈!”
孩子的回答,毫不犹豫;孩子对妈妈的爱,也毫无保留。
即便妈妈们自认为平时对孩子很严、很凶,可是在孩子的心中,妈妈永远是最好、最完美的妈妈!
看到这一幕,屏幕内外,令人泪流满面。
是啊,父母们总以为自己给了孩子那么多爱,但其实孩子对父母,爱得更多……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一书中提出:
世界最无私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孩子的爱。
也许爱太深,变成了期待。
但爱和期待,本来就是两码事,若因期待,为爱加上“条件”,也便离伤害不远。
未经旺旺屋正式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侵权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