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张金榜、杨敏、张瑜和刘宇带着装备,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章盆村进哀牢山调查。不幸的是,四人多天后被救援人员发现时均已遇难。
当时,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发现四人失联后,
就开始全力搜索救援。镇沅县委一
部门官方人士称,失联地点为
当地的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并表示,“之前
没有人在保护区内失联过”。
昨天,四名遇难地质人员上山前临时采购食品
画面曝光。
四人一共购买了100元的食品,
他们先后购买了巧克力、瓜子、鸡翅、饮料等,张瑜上山前还曾
喝了一瓶咖啡。
公开资料显示,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为云岭向南的延伸,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起于
大理州
南部,止于红河州南部,长近千公里。
镇沅县者东镇村民介绍称,哀牢山是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面
经常有野熊、野猪等野生
动物出没。 且哀牢山地理环境复杂,十一月中旬
连续阴雨大雾天气。
据悉,云南省
消防总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搜索失联地质员。重点搜索深沟、树洞等可能藏人的地方。搜
救人员主要围绕失联人员遗落的巧克力、饮料等证据线索
进行搜寻。
11月20日,搜救队伍分为13个小组,其中重装穿越3组、地毯式搜救10组。3支重装穿越组共24人携带5天的补给、露营装备,翻越哀牢山向新平方向搜索前进,其
他10个搜救组将围绕失联人员
生活过的区域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搜救。
为节约救援往返时间成本,20日晚
进山搜救的山地救援队员在山中过夜。指挥部采用空投
方式为其提供补给,
最大限度缩短搜救人员往返时间。
据了解,此次人员失联区域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搜救人员
需要从海拔1700多米的山脚出发,翻越海拔2800多米的多座高山,搜救
工作面临重重困难。 由于失联地带毗邻玉溪市新平县,普洱和玉溪
两地协同合作,从两头向中间合围搜救,玉溪前方指挥部
也不断前移,并在救援中加大
无人机、直升机的喊话频次。截至20日晚,普洱和玉溪方面累计投入3000余人次
开展救援。
尽管搜救人员
已经尽全力搜索,然而在搜索
一周后,
大家才发现了失联地质员
留下的痕迹。
据悉,在对失联人员简易宿营窝棚的下游方向进行地毯式搜索后,除发现了
工作人员排泄的粪便外,在粪便下游两条小溪的交汇处继续行走一公里
左右又发现了一件雨衣碎片,经过
比对和失联单位的驾驶员进行确认,确认这件雨衣
就是由失联人员携带的物资。
11月22日,不幸的消息传来,四名失联人员已
找到,均已遇难。
据悉,中国地质调查局一支救援突击队在2号补给点
附近发现3人线索。21日24时,救援人员在已找到3人附近的一处陡坡下找到
最后1人。救援指挥部运用无人机热成像看到
3名地质员的清晰影像。
11月23日21时许,经过近40个小时转移,哀牢山4名失联人员遗体转运出山。
据悉,按照原计划,四名队员11月13日徒步
进入哀牢山,翻过山脉到达玉溪市新平县完成预定任务,
会在13日下午或14日上午下山。但是,在计划时间内他们并未下山。
有媒体从搜救前线指挥部确认,四名遇难队员张金榜、张瑜、刘宇、杨明,此前曾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服役,他们最大的
32岁,最小的
25岁,都曾当过兵。
公开资料显示,武警黄金部队成立于197
9年3月7日,是一支应国家黄金战略储备迫切需要而诞生的部队,担负着黄金地质普查、勘探和生产任务。
20
20年8月,由原武警黄金部队转隶组建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在京挂牌成立。官网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统一管理全国13个专业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是其中之一。
四名调查人员遇难后,各方质疑他们
是否拥有丰富的野外勘探经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云南省登山户外
运动协会副会长表示,四人能力强,具备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
有接近该调查中心
的人士透露称,四名调查人员于20
18年8月进入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从事自然资源调查工作,参与进行了一两年野外勘探,进行过短暂的仪器操作培训,听过野外
安全讲座。
该人士称,此次林调
行动,从各个办公室抽调了
100多人参与,四名调查人员也在其中。据他所知,参与此次林调的人员,没有
专门的标准和门槛,主要是“
年轻人上”。每个小组
都有固定样地点号,需要
自己去分析,
研究进山路线。
该人士还透露,该中心曾为队员配发过手电、充电宝、登山背包等物资,但是此次临时
组织的行动
并没有专门给
相关人员配背包和冲锋衣、鞋等用品,也没有专门对天气和线路进行预先的分析与研判,“没
什么技术含量”。
据悉,遇难四名地质人员此次携带的食物包括:2包蛋黄派、
4个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穿的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作业工具包括:RTK定位仪,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
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1矿泉水瓶汽油(驾驶员何某某担心他们
晚上下
不了山,从备用油桶里
给他们倒的1矿泉水瓶汽油,供生火取暖、防野兽、稀释油漆用);张瑜背了1个迷彩大包(吃的和作业工具),张金榜背了1个灰色蓝色双肩包(罗盘、平板)。
据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胡文琨介绍,
通过对遇难人员遗物的整理,发现当时他们的食物和汽油都有剩余,另外,他们每个人
身上都配备了RTK装备(实时差分定位)帮助定位,但
他们都没有按下该装备。
胡文琨分析,四名地质人员
疑似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
造成迷路,在他们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
发生了失温
意外。
而另
一名参与此次救援的负责人称,从业二十余年来,
这是他经历的最为复杂的一次救援行动。
“
涉及区域多是无人涉足过的原始森林,在深山里,
所有的高科技设备全部失灵,就连当地向导都分不清方向,村里以前从来没
有人来过这儿,
身边人要是离个两三米,都
看不见。”该负责人回忆说。
“在见到四名失联人员遗体时,发现他们有的人将身上的衣服
撩起
来了,这是失温的典型
特征。”上述救援负责人称,在搬运遗体前,他们给每位
遇难者遗体前都点了三根烟,以慰亡灵。
总之,根据媒体报道,诸多救援者和相关专家分析认为,很可能是设备受强烈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未认知到危险之情况下,
发生失温意外
导致遇难。 然而,
长期深入各地开展地质调查的成都理工
大学教授王运生,提
出了另外一种可能:这四人或因山中不明
气体中毒导
致遇难。
王运生表示,哀牢山地处
活动断裂带,不
排除沿断裂带的有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顺着断裂带溢出,或其它来源气体,如落叶层内冒出的气体等。
事发时,山中树林密、雨雾多,有害气体在
一定时间内不易扩散。当四人进入充满有害气体的区域,刚开始可能没
感觉,但随着吸入的有害气体增多,人就会失去自救能力。
第一,若真受到强烈电磁干扰,也
只是说明那里的信号不好导致发不出信号,但这不妨碍打开RTK。而实际情况是,经验丰富的四名调查人员配备了4台仪器,没有
一个人打开,这表明四人在当时已失去
求救能力。
第二,据南方都市报此前报道,参与搜救的救援队员谭章表示,发现其中一位遇难者“衣服掀到上面,肚子露出来,脸上带着微笑,这是典型的失温症状”。但王运生说,
如果人中毒后神经受到损伤,也可能做出脱衣、甚至露出笑容的怪异举动。而此次
事件中,另外3人都穿着冲锋衣,失温导致的遇难可能性也
很难解释。
第三,
新闻报道
这些人都未有挣扎和搏斗痕迹,也
还有尚未吃完的食物,因此基本
可以排除食物短缺、动物攻击之可能,这说明4人很可能是因有害气体中毒而失去自救或求救能力。 王运生说,查阅资料可知,国外就曾发生过二氧化碳气体大量溢出导致群死群伤的事件。他建议,地质调查人员进山的装备可增加有毒气体探测仪,以此避免不必要伤亡。
据悉,1986年8月21日
凌晨,非洲喀麦隆北部尼奥斯湖
突然喷发,水柱的喷发速度每小时达100公里,充斥着高浓度二氧化碳的高密度云气迅速笼罩四周,高度达120米以上,并形成约50米厚的致命云层,笼罩半径
超过23公里。
几个小时内,周围2000余人
相继窒息
身亡,数百人
受伤。
一位当地幸存者后来在接受访问时表示:“
我在睡梦中闻到一种
可怕的味道,醒来
之后却无法开口说话,我听到从我
女儿的嘴里发出很
可怕、很不
正常的声音。我试图走向我
女儿的床,但我随即摔倒且
倒地不起……我倒在地上
直到上午9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奋力起身去开门,看到了我的一些
朋友,我
想要说话,但
是我没有
办法,我几乎无法呼吸……后来我才发现,我女儿已经死了。我的邻居也都死了,我在
离开尼奥斯湖的
时候,几乎没有看到任何
生命迹象……"
该事件
除了造成千人
死亡,牛羊、鸟类、昆虫等动物也几乎全军覆没。甚至由于死伤太过惨重,让尼奥斯湖在200
8年被吉尼斯
世界纪录
承认为世界上最致命的湖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